地表水懸浮物(Suspended Solids, SS)是衡量水體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。其春季含量偏高現象在我國北方尤為顯著,這一現象與自然條件、人類活動及水文特征等多重因素密切相關。常用臺式水質懸浮物分析儀進行含量的測定。 一、季節性氣象與地表擾動 沙塵暴與風力作用 春季北方地區氣候干燥,地表植被覆蓋度低,強風易引發沙塵暴,將裸露土壤中的細小顆粒(如黏土、粉砂)卷入大氣,隨后通過降水或自然沉降進入水體。研究表明,沙塵暴期間地表水懸浮物濃度可較平時增加2-3倍。 融雪與降雨沖刷 春季氣溫回升導致積雪融化,加之降雨量增加,地表徑流增強。融雪水和雨水沖刷裸露的農田、道路及建筑工地,攜帶大量泥沙、有機碎屑進入河流湖泊。例如,黃土高原地區春季融雪徑流的懸浮物負荷占全年總量的40%以上。 二、水文條件變化:流量與流速的協同效應
河流流量季節性波動 春季河流進入豐水期,流速加快,對河床和岸坡的侵蝕作用增強,底泥再懸浮現象顯著。黃河中游春季流量增加時,懸浮物濃度可飆升至1000 mg/L以上,是枯水期的10倍48。 水庫調度與沉積物釋放 部分水庫為應對夏季防洪需求,在春季進行預泄水,導致庫底沉積物被擾動并隨水流下泄。例如,三峽水庫春季調度期間,下游宜昌斷面懸浮物濃度較蓄水期上升30%-50%。 三、人類活動疊加:城市化與工業排放 建筑工地與城市徑流污染 春季建筑施工進入高峰期,工地裸土、建材運輸產生的揚塵通過雨水管網直接進入水體。北京市監測數據顯示,建筑密集區春季雨水管出口的懸浮物濃度可達500-800 mg/L。 工業廢水處理效能下降 部分污水處理廠在春季因溫度波動導致活性污泥活性降低,二沉池水力負荷增加,出水懸浮物超標風險上升。例如,華北某污水處理廠春季出水SS超標率較其他季節高15%-20%。 此外,春季水溫回升促進藻類繁殖,部分藻體死亡后分解形成有機懸浮物。同時,微生物代謝活動加速底泥中有機質的礦化,釋放膠體顆粒。太湖春季藻華期間,懸浮物中有機質占比可達60%-70%,顯著加劇水體渾濁。
本文連接:http://www.huomaiwang.cn/newss-3696.html
|